动力学系统实验室
2025-02-25
一、实验室简介
动力学系统实验室围绕数字孪生的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融合物理实体与动态过程的实时感知,研究超高时空分辨率全域感知方法和技术,实现动力学系统高效建模、仿真、更新与可视化,聚焦探索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先进制造的智能建造和运维需求和应用。在数字孪生的建模仿真领域,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争取实现融合感知、建模、仿真、可视化的创新系统和平台,突破工业软件CAE和先进制造智能运维等“卡脖子”技术,并开发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标志性数字产品和标杆性应用场景。
二、研究方向
(1)全域感知。聚焦超高时空分辨率的全域感知方法和技术;探索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先进制造的智能建造和运维需求和应用。
(2)建模与仿真研究融合孪生物理实体动态过程与实时感知数据驱动的高维、高保真建模、仿真、和模型更新方法和技术。聚焦探索工业仿真技术和软件在复杂工业流动(风机、发动机等)的需求和应用。
(3)集成电路多物理场EDA研究。聚焦高速高频集成电路的电磁场与多物理场计算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的集成电路电磁场与多物理场EDA仿真优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服务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围绕多物理场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研究,研发多种先进的仿真和智能设计模型,实现下一代集成电路的电磁场和多物理场快速仿真与设计。
(4)流动控制设计。聚焦流动结构与动量、热量、质量输运效率的关系,通过调控流动结构实现对湍流输运的大幅强化或抑制。
三、负责人
实验室负责人杨永超,分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美国莱斯大学获学士(2010)和博士(2014,导师:Satish Nagarajaiah)学位,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任主任博士后(2015-2017,导师:Charles R. Farrar、David Mascarenas)、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2018-2019)、2019年起任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工程力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结构动力学、结构感知与健康监测、智能系统、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3本专著、持美国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H-index 27,引用2800余次。2018年至今担任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 (IF 6.0) 期刊编委,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结构控制与监测委员会成员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声学委员会成员。主要奖项为联合国纽约可持续发展会议最佳论文奖(2015)、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Raymond C. Reese研究奖(2017)、R&D 100奖(2018)、实验力学学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EM)最佳论文奖(2021)及Young Investigator Lecture Award(2022 Plenary Lecture in 41st IMAC)、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Achenbach Medal(2022)。
- 上一篇: 电路与系统建模及仿真实验室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