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能源系统实验室
2024-08-13
▲一、实验室简介
人工智能与能源系统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业智能制造,助力能源高效、安全利用与能源结构清洁转型。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计算资源,支持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通过继续探索和创新,推动工业智能制造和能源系统的转型升级。
▲二、研究方向
(1)知识与数据双向耦合的机器学习模型机理研究。构建有物理常识的能源AI模型,实现知识与数据双驱动,借助机器学习的强拟合能力,描述变量间高维复杂映射关系(准确性),利用力学和能源等领域内的先验知识,保证预测结果符合物理机理(可靠性);利用AI从观测和实验数据中提炼控制方程,自动学习未知的物理知识。基于符号数学、强化学习和遗传算法的综合技术,从观测和实验数据中直接挖掘开放形式控制方程(代数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实现从数据到方程的自动提炼与生产。
(2)能源系统智能化。研究内容包括光伏/风能电站功率预测、能源遥感和和电站运维;创建融合领域知识的时序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功率预测以及需求侧的电力负荷预测,保障能源的供需平衡。
(3)融合领域知识的方程向量预训练模型。通过自监督预训练和符号数学方法,将离散的数理方程转化为连续的向量空间,建立高效的编解码器。该研究通过探索方程的符号表示、利用Graph Transformer Layer优化编码器结构,并融合领域知识对隐空间进行约束优化,最终实现从观测数据中自动提炼出符合物理规则的控制方程,推动科学机器学习在能源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4)域适应的隐空间优化与数理方程重构。针对知识发现方法中隐空间优化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引入域适应编码和方程性能评估器,针对具体观测数据优化隐空间,利用策略梯度优化方法在超平面中找到性能最优的方程域适应编码,并将其解码还原为数理方程,旨在提升模型对特定问题域的优化效率和方程的准确性,实现从观测数据到精确数理方程描述的高效转换。
(5)知识数据双驱动的知识发现及其应用。利用知识发现算法从观测数据中直接挖掘控制方程,提升神经网络等黑箱模型的可解释性,并在能源和气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通过构建模型的方程形式替代模型,推动科学认知的前沿,实现能源供需预测和复杂地形降水问题的精确建模,促进清洁、经济、可靠的智慧能源系统的构建。
(6)智慧工厂物联网建设与数字孪生。通过整合和分析大量数据,支持基于数据的决策制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实时模拟和预测物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在设计、制造、维护过程中进行优化,减少物理原型的测试次数,从而降低成本。通过自研机器视觉目标检测算法和工业大模型,实现特定工业环境下的精准检测与目标跟踪,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实现工业物联网的全面应用,促进智能制造与安全管理的发展。
(7)产品表面缺陷检测与质量控制。通过开发以先进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为核心的软件系统,解决产品视觉检测和质量控制的难题,结合机器人柔性技术实现产品的快速换型和产业升级,深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物件检测和识别领域的技术落地,赋能工业智能制造。
▲三、团队成员
实验室团队成员包括助理教授1人,助理研究员3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10人,工程师6人,科研助理2人。
实验室负责人陈云天,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正高)兼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机器学习。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并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位。博士期间师从北京大学张东晓院士。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自本科起关注物理模型与机器学习融合问题,博士阶段专注于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耦合研究,并在博士后阶段继续探索知识发现与嵌入。发表论文49篇(一作/通讯32篇,IF>10/CCFA论文19篇),引用次数超过1100次。拥有21项授权专利(含发明专利19项)及4项软件著作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1项,作为负责人获得经费1696万元。曾在多项国际会议中担任分会主席,在2020至2024连续四年担任CUE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相关分会主席;CEN2022/2023会议碳中和与清洁能源系统相关分会主席;ICAE2022/2023会议碳减排分会主席;第六届国际智能工业大会科学机器学习分会共主席。曾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入选甬江人才工程。
▲四、科研条件
实验室提供办公及科研场地500平米,支持团队进行高水平科研工作。
实验室自有计算设备包括H800计算卡6张和RTX 4090计算卡12张,超微服务器10台,内存2TB,CPU 212核心,可用存储130TB,峰值浮点运算速度达22万亿次/秒;搭建有液相色谱实验平台和光学成像实验平台。
▲五、主持/参与项目情况
近年来,实验室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课题2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
▲六、成果情况
近年来,实验室成员发表论文49篇,其中一作/通讯32篇,影响因子(IF)大于10或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CCFA)论文19篇,共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联合企业完成技术开发3项,并孵化数字孪生企业1家。
- 上一篇: 智能媒体与视觉计算实验室
- 下一篇: 多模态人工智能实验室